電話
028-6313-8188
郵箱
joyouai@joyouai.com
TOP
2025-08-05新聞資訊
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,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,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,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,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、市場規模大、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,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、深度融合,形成以創新帶應用、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。
業內專家認為,我國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可以說正當其時,將帶動底層技術和產業,如智算中心、GPU芯片、數據加工等領域的創新,壯大產業生態,并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;還可以推動社會治理的效能提升,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更加人性化、科學化的管理。
目前正處在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關鍵窗口期
“人工智能已具備解決一些現實場景中復雜問題的能力,對產業降本增效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等作用越來越凸顯。同時,社會各界應用需求強烈,處在應用落地的關鍵窗口期。”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蔣毅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,“這幾年,智能化新產品新場景競相涌現,智能網聯汽車、智能穿戴、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不斷推陳出新,智能機器人進工廠、進家庭漸成趨勢,各類智能體已經在生產生活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。”
截至目前,我國共有474款大模型完成備案,247款大模型應用或功能完成登記,大模型應用注冊用戶總數已經超過30億。
“這些大模型只有在經濟社會中找到應用場景,通過‘干中學’,才能推動AI技術和應用創新迭代。而且深入實施‘人工智能+’,可帶動底層技術和產業,如智算中心、GPU芯片、數據加工等領域的創新,從而壯大產業生態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馬源認為,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,可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,如賦能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、運維服務、經營管理、供應鏈管理等全鏈條升級,大幅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。
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部人工智能處處長劉枝認為,從直接效應來看,“人工智能+”將以“融合賦能”的特性夯實效率根基,以“再造重塑”的特性重構產業基因,最終以“無限可能”的特性創造、開辟價值新疆域,三者環環相扣形成螺旋上升的創新生態。
“從間接效應的角度來看,開展‘人工智能+’,可以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構性變革,即新時代生產力的智能化提升和生產關系的智能化變革。”劉枝說,“可以推動社會治理的效能提升,即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更加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;還可以推動全球合作共贏,即通過開源開放實現易用普惠,通過聯盟合作推動安全治理,共同用好人工智能。”
“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。深入實施‘人工智能+’行動,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,有助于增強國際競爭力,也為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中國貢獻。”馬源說。
將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
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,文件即將發布。
“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千行百業、走進千家萬戶,我們在深入研究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,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《意見》,昨天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。”蔣毅說。
蔣毅表示,下一步,一方面將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,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、市場規模大、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,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、深度融合,形成以創新帶應用、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。另一方面將著力優化人工智能創新生態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夯實算力、算法、數據、開源、人才、安全等方面基礎,加快形成動態敏捷、多元協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,更好支撐技術落地和產業發展壯大。
劉枝認為,對比工業時代、電氣時代以及信息時代,生產力發展實現了對人類體力或者腦力的提升。現在通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將技術發展成果融入千行百業,能夠同時拓展人類的腦力和體力的邊界,這是先前任何時代都不具備的顯著特征。
“總體上,還是要客觀看待深入實施‘人工智能+’的規律特征和底層邏輯,要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還在快速迭代中,發展路線存在不確定性,人工智能的大面積推開還是要靠市場力量、靠投入產出比。”馬源說。
文章來源:綜合自新華財經、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